春游曲
长孙氏〔唐代〕
上苑桃花朝日明,兰闺艳妾动柳情。
井上新桃偷面色,檐边嫩柳学身轻。
花中来去看舞蝶,树上长短听啼莺。
林下何须远借问,出众风流旧有名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皇家园林里的桃花迎着太阳开的很明艳,深闺中的女子漾起思春的情意。
那初绽的桃花仿佛是偷偷借取她红润的面色,屋檐边新发的柳枝仿佛学到她轻盈的身姿。
她在花间徘徊看那款款飞舞的蝴蝶,听取枝头的黄莺声声啼。
不必向远处打听这林下之人是谁,她出众的风韵情致早已闻名。
注释
上苑:即皇家的园林。
新桃:一作杏。
兰闺:古代女子居室的美称。因女子多喜置兰花,故称。
偷面色:偷得艳妾的美容。
学身轻:学到了艳妾曼妙的身姿。
来去:指舞蝶来去。
长短:指莺啼声长短。
赏析
此诗描写的是诗人在上林苑中游春时所见到的桃红柳绿、莺歌蝶舞的美丽春景。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,既生动地写出了桃之娇艳和柳之纤细,又巧妙地暗喻了自己红润的面色和窈窕的身姿,以美景写美人,寓情于景,抒发了诗人游春时的喜悦之情,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自比“林下之风”的自信精神。
桃红柳绿,莺歌蝶舞是诗人笔下常状之景,这首诗不同流俗的是写桃,首句“上苑桃花朝日明”不用其红,而是用一“明”字,突出了桃花的鲜艳,也点出了阳光的明媚。宋代陆游的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“明”字,或许也借鉴了此诗吧。“兰闺艳妾动春情”,身居“兰闺”的“艳妾”,是诗人自称,“艳”既说她姿色的美丽,又示她盛装的打
创作背景
春游曲具体创作时间不详,应当是作于长孙氏当上皇后期间,因为诗中提到的“上苑”本是皇家林园,又有唐太宗曾对此诗“帝见而诵之,啧啧称美”的记载。贞观初的某年春,长孙皇后在上苑游玩,写下了这首诗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明)王昌会.诗话类编:直隶总督采进本,明代:204
2、
宋协周,郭荣光.中华古典诗词辞典.济南:山东文艺出版社,1991.02:793
简析
《春游曲》是一首七言诗。此诗描写的是诗人在上林苑中游春时所见到的桃红柳绿、莺歌蝶舞的美丽春景。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,既生动地写出桃之娇艳和柳之纤细,又巧妙地暗喻诗人红润的面色和窈窕的身姿,以美景写美人,寓情于景,抒发了诗人游春时的喜悦之情,同时也体现出她自比“林下之风”的自信精神。
长孙氏
文德皇后长孙氏(601年3月15日—636年7月28日),鲜卑族,祖籍洛阳(一说雍州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 ),小字观音婢,其名于史无载。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,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,唐太宗皇后,唐高宗之母。贞观十年六月己卯(636年7月28日),崩逝于立政殿,年仅三十六岁,谥号文德皇后,十一月庚寅(636年12月6日)葬于唐昭陵。尝著有《女则》三十卷,尚有翰墨存世,今均佚。仅存《春游曲》一首。 1篇诗文 4条名句
无题·八岁偷照镜
李商隐〔唐代〕
八岁偷照镜,长眉已能画。
十岁去踏青,芙蓉作裙衩。
十二学弹筝,银甲不曾卸。
十四藏六亲,悬知犹未嫁。
十五泣春风,背面秋千下。
秋思
张籍〔唐代〕
洛阳城里见秋风,欲作家书意万重。
复恐匆匆说不尽,行人临发又开封。